名扬数据:针对性协同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平安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完善发展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证、人民健康状况,通过完善发展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速度。

科学的宏观调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效的政府治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强调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减缓经济周期动摇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经济形势越是复杂、环境越是严峻,越需要我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当前,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需要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要善于用改革的精神、思路、方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和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寓改革于调控,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从国际格局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处于深刻的调整变化之中,需求不振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科技革新和新兴产业仍在孕育之中,主要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国际投资贸易维护主义出现强化趋势;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围绕市场、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斗争更加激烈,影响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外部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从国内情况看,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继续问题仍然突出。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久远发展问题,必需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增强前瞻性,就能及时果断地进行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就能提高宏观政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协同性,就能切实加强各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从而凝聚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有效治理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促进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也是久远任务。宏观调控就是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稳增长是当务之急。要确保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动摇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社会预期,推动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公共预算布置、金融资本运用、国土开发、资源合理配置等政策措施的综合协调功能。做到宏观调控既能立足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动摇;又能着眼长远,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保证发展后劲。

货币政策在坚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财政政策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货币政策应偏重于对物价稳定的调节,财政政策则应更多地偏重于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偏重并不仅是以赤字财政的方式来推动进行的而主要依靠它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不时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工协调,才干有利于在坚持货币基本稳定的同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平安等市场准入规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决定》强调。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注重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加大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有序转移。控制增量上,主要通过政府制定行业规范,提高准入门槛;调整存量中,主要通过扩大和发明国内需求,消化一批;通过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平安、能耗等市场准入规范,淘汰一批。从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潜在风险。

发挥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积极作用。一是要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证机制,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依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激进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